学生思维

第一:盲目妒忌身边的人的成功,却不屑于借鉴对方成功的经验
学生时代获得老师赞赏和同学赞美而沾沾自喜。但区公司后发现比自己厉害的同事,甚至会脑补自己的职业似乎遇到了敌人,我,输在面子上。因此,上级或同事分享的经验,我也不会认真听,小“自尊”让我拒绝接纳,仍然门头思考,闭门造车。其实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别人的经验和感悟往往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对于愿意传授给你的人,要感激,毕竟这样的人不多。

第二:自己擅长的领域,不好意思当众主动
有能力做的事情一定要主动,老板着急解决问题的时候,等的是及时雨,而不是千里马。

第三: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,第一反应觉得自己不行(这条是自我限制最主要的原因)
学生考试前,做好学习和复习,上考场才觉得自己有信心。而职场往往没有给你先学习,熟练的时间,绝大多数的技能是现学现卖。职场刚开始觉得遇到突发挑战,因为没经验,认为自己做不来,于是习惯性的推脱。借口往往是“没时间”,企图将“没能力”这个事掩盖。其实“没能力”这个定论只是自我的否定,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和找解决方法并没有抗钢筋累,并没有砌墙麻烦,需要的只是一点自信心,一点耐心和实践

第四:理论一大堆,实践难落地
我一直推崇高中物理老师的“快”论,快速学习,快速实践,快速完成,进而快速切换到别的任务中去或休息。这其中就包含了“不能光说不练”的思想。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第五:过度炫技,忽略思考
不管白猫黑猫,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。

第六:因为怕说错话,不敢表达
处在前辈领导之间,怕说错被笑话或责怪。其实一个团体往往需要会发声的人,这样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关注。

第七:总想让别人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
学校中老师处于责任,会告诉你方法。职场中,你的职责是为老板排忧解难,解决问题的,而不是让他带你如何做。如果你一味的依赖别人的带领,那你永远都是个小弟。遇到问题,要先想一个方案,如果不确定是否合适,可以向上级征求意见。久而久之,就可以自己拿定主意了。

第八:否定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(这条是顿悟的起点)
大部分学生对金钱的概念只是用于消费。步入社会依然惯性认为自己是消费者,而不会考虑成为创造者。业余时间,起码要利用专业技能赚点外快。人生才会有更多种可能。

第九:不懂得积累自己的劳动成果(这条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)
有多少人还留着毕设,之前工作的劳动成果?大多数人在工作时往往疲于完成,甚至应付,做完就万事大吉了,而不知道积累。如果平时不积累,一个月,一年下来脑袋空空,换个工作一切又从0开始,如何提升。

其实时间挤出来不是做这些积累的,后来积累的内容也大打折扣了。最好的积累就是在工作中,遇到问题,包括每一个小问题,每一个技术难点,马上记下来,这样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,不但能增加工作效率,更方便记录解决方法,积累工作时的点点滴滴,积少成多。可能觉得这会耽误工作,实则不然,记录只是捎带记录,而形成的知识网络可以触类旁通,大大提高以后解决问题的效率。

第十:贪婪,不论享乐,美食,金钱,甚至知识(最重要,却最容易忽略)
不要贪婪享乐,金钱,美食这容易理解,正视自己的欲望,并稍加克制,自律然后自由。在你真正做到自律之后,物质金钱,资源等都会朝你走来。不要贪婪知识,这和不要贪婪金钱一个道理,不要妄想一口吃成胖子,不要妄想一天学富五车。人的理解力,瞬时记忆空间是有限的,短时间接触过多的内容,很容易对自己的理解力造成压力,进而成了背书,走马观花。没有了理解,所有的知识都会成为过眼云烟。

所学的知识不求全学明白,但求所接触的范围内用心理解,并掌握。期以输出,包括实践和传授。 正如本文,观点是从网上借鉴,如果无法理解或者贪多而看了别的文章,很容易忘记或被新的知识替换。

此时的记录看起来浪费时间,实则是持久化,帮助自己记忆,每个例子,每个论述从自己的生活出发,自己的感悟,也算是一种输出。持久化也不要贪多贪全,记录要简单明了,最好是自己总结概括。 由自己思考产出的内容,首先算是输出,下次复习时理解起来很快很方便。而如果大段的复制粘贴,那这种持久化和不记录没有什么区别,只是知识的搬运,并不会进入知识体系里。

持续的内化才能掌握。 否则若一晚上看几十篇主题不同的文章,往往一篇也记不住,甚至连一点印象都没有。因为缺少了理解 -> 输入 -> 持久化 -> 输出 -> 重复 的过程。看似成长缓慢,但即便如此,倘若一天明白一个道理,习得一个主题,一个月后,一年后则和今日的自己定会有很大不同。

如何防止贪多知识,就是每日限量改变以往“每天学习2小时”的方式,改为“每天学习一个知识(体系)”,不论学习这个知识(体系)用了半小时还是四小时。临时以学习目的看文章只看一篇,看完关闭媒介,思考所看到的内容。决不可看完一篇再看另一篇,否则就成了熊掰苞米了😂。

Share